- 發布單位:危害控制組
老鼠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住家周遭及室內經常發現的鼠類有 3 種,即家鼷鼠、屋頂鼠及溝鼠。家鼷鼠個體最小,體長 6 至 10 公分;屋頂鼠體長 16 至 21 公分;溝鼠體長 18 至 25 公分。家鼷鼠喜居於箱盒或破布堆中,樓層上下皆 可見其蹤跡;屋頂鼠善攀越,喜居天花板或樓上,高樓大廈中也常見到;溝鼠一般體型較,喜居於水邊, 尤其是溝渠中,故稱溝鼠。
鼠類生性多疑,易受嚇而驚叫,平時多藏於隱匿處,待夜闌人靜才出來活動,活動時是利用頰鬚及 眼上部之長鬚,查知周圍的環境,擅長沿著牆壁或物體邊緣而行,常經之處會形成光鮮之鼠徑和留下粒 形糞便。鼠類因門齒不斷增長,因此喜歡囓咬物體,由囓咬聲及咬痕可以估計出鼠群大小。此外,鼠類 一般不愛吃腐敗及發霉的食物。
二、環境管理:
- 住家內外避免堆積雜物(如廢棄建材、舊家具等),堆石舖平以免鼠類藏居。
- 修剪綠籬,清除籐蔓及雜草。
- 圍牆之縫隙、孔洞應以水泥封堵。
- 垃圾必須密封加蓋並儘速包妥清運。
- 如飼養禽、畜、寵物,應避免投置過量飲水、食物,並保持清潔。因為寵物吃剩的食物,如果不清除乾淨,容易招引老鼠來吃。
- 定期清理水溝。
三、房舍管理:
- 門戶嚴緊,避免門縫過大,並且隨時修補門窗及門牆破損處。真正鼠害嚴重的地方,門、窗可改用 不銹鋼等材質,以免老鼠囓咬。
- 排水管、落水孔裝設小於 0.6 公分網目之柵網。
- 倉庫、貯藏室定期清理,倉庫內東西應成排堆放,中間留有通路並與牆壁保持約 20 公分距離,貯物 架應與地面保持 30 至 45 公分距離。
- 食品及原料加蓋密封。 廚餘垃圾不可倒入水溝內,應妥善包紮投入密封垃圾筒,並儘快清除。
四、因應之道:
發現鼠糞、鼠囓咬痕、鼠跡、鼠穴時,應立刻進行防治,其方法如下:
- 沿著牆壁、牆角或鼠類經常活動的路徑,置放捕鼠籠、捕鼠夾、粘鼠板、毒餌等以捕殺鼠隻,使用 捕鼠器時可用新鮮食物誘引之。
- 放妥捕鼠器或毒餌後不要經常變動,觀察數日,如無鼠隻前來才更動位置。此外捕鼠器須放平穩, 以免搖動驚走鼠隻。
- 每次投下適量之毒餌,待老鼠取食後再補充,以免久置發霉。餌劑如未被取食則不宜再放餌,因為 鼠隻可能不在附近活動或已被毒殺淨盡。
- 鼠類可藉由粗糙的牆壁垂直爬行進入高樓,尤其是屋頂鼠;溝鼠則善於潛水及游泳。因此,防阻鼠 類侵入須注意技巧,如排水管應加 0.6 公分網目以下之柵網,高樓住家門、窗若有破洞則須修補。
五、注意事項:
- 置放粘鼠板、捕鼠夾及毒餌,應選擇安全、隱蔽之處所,以免兒童、寵物等誤踩或誤食。
- 如果發現家裡的紗窗、紗門或木門有被囓咬的痕跡、破洞時,即應檢視是否已遭鼠輩侵入;此外,從鼠糞、鼠跡、鼠穴也可以判斷出家中是否藏有老鼠。
- 鼠類的食性不同,例如:溝鼠喜魚肉、穀物、有機垃圾,食性較雜;屋頂鼠喜蔬菜、水果及穀物; 家鼷鼠喜穀粒,故以食物誘引老鼠時,除注意其新鮮度外,還應投其所好,方能收效。
蟎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蟎之分泌物、排泄會引起過敏體質者的過敏性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皮膚炎、蔓性蕁麻疹,若直接叮咬人和動物,也會使被叮咬者的皮膚局部發疹。我們住屋常出現的蟎有:
- 室塵蟎:歐洲室塵蟎、美洲室塵蟎、梅氏塵蟎,以人的皮屑為主要食物,前兩者多藏匿於床舖、被褥、草蓆中,地毯表裡、沙發等亦是主要的孳生場所。
- 膨腹蒲蟎:此蟎一般寄生於積穀害蟲的幼蟲體上,在搬運穀物時會刺咬人而使人的皮膚發疹,俗稱草癢症,亦或引起過敏性哮喘。
- 黴蟎及屋蟎:為倉儲物品之害蟲,會引起皮膚過敏。
- 鼠蟎:本來寄主為鼠類,尤其是溝鼠,在鼠窩中孳生後,往往移到人體上吸血。
- 鳥刺蟎:本來寄主為鳥類,但是飼養小鳥之家庭也易受此害。
二、環境管理:
對於積穀等倉儲食品之貯藏場所應保持低溫乾燥的空調狀況,以減少蟎的孳生。
三、房舍管理:
- 連續數月,每星期以吸塵器徹底吸去灰塵,並立即清理吸塵袋。
- 保持沙發、地毯、床舖、壁紙、捲簾之乾燥及清潔。
- 經常除溼,降低室內溼度並保持通風乾燥。
- 經常將枕套、床單等拿到戶外抖動、曝曬,並勤加洗滌。
- 經常滅鼠。
- 避免於室內飼養鳥類。
四、因應之道:
- 將毛毯於 70°C 左右烘乾 12 小時或以 55°C 以上熱水來洗被單,可消滅塵蟎。
- 經常用吸塵器吸塵,吸塵袋最好先噴殺蟲劑以增加滅蟎效果。
- 可使用市面上購到之罐裝噴霧劑,噴灑於地毯、草蓆正反面以及沙發家具,但施藥後避免赤足在其上活動。
蠅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在台灣常見的蠅類有熱帶家蠅、大頭金蠅、黃果蠅等,這些蠅類皆為腐食性。 其幼蟲生活於腐敗之有機物中,如動物之排遺、動物之屍體(如內臟)或腐敗的 水果、果皮、蔬菜以及廚餘等,故多見於環境衛生不良之處。蠅類成蟲喜於日間 活動,有趨光性,夜間常棲於植物枝葉、電線、天花板等處;厭忌芳香油類如薄 荷油、樟腦油、丁香油、檸檬油等,但喜好腥臭味,故髒亂的房舍容易引來蠅類。
二、環境管理:
- 住宅周圍之腐敗有機物必須立刻清除或掩埋,切勿堆積腐爛之水果、蔬菜、動物屍體、內臟及割除後的雜草等。
- 家畜之欄舍須每日清洗,家禽之排遺物每週應清理 1~2 次。
- 戶外垃圾必須密封加蓋並儘清運。
- 住宅周圍之農田、花圃、果園等,如施用雞糞、豆餅等有機肥或腐植質時,表面必須覆土 5 公分以上,以免蠅類孳生。
三、房舍管理:
- 設置紗窗、紗門。
- 廚餘垃圾不可倒入水溝內,應妥善包紮,投入密封垃圾筒,並儘快清除。
- 餐廳、廚房或食品加工廠,可裝置空氣簾幕或暗走道,以防止蠅類跟隨人員
- 進入室內。
四、因應之道:
- 環境衛生不良或垃圾處理不當之社區,才有蠅類滋擾侵入室內之可能,可用 蠅拍、粘蠅紙或捕蠅燈撲殺。
- 如未裝設紗窗、紗門,應儘量關閉部分門窗,降低室內光線,蠅類自然離去。
- 紗窗外或門上可噴灑市售合格罐裝殺蟲劑,以殺死棲息之蠅類。
- 殺蟲劑可噴於天花板、樑柱、電線,以撲滅夜間棲息於住家內之蠅類。
五、注意事項:
蠅類晚間多棲息於孳生場所附近的灌木叢、草叢等植物上,如果發生嚴重蠅 害,可於夜間施用藥劑來防治,但因藥劑劑型及植物感受性不一,宜先行小規模 試驗,並由專家指導為宜。
小黑蚊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小黑蚊的幼蟲主要孳生於樹林、竹籬下、花生田、甘藷田、蔗田、土牆、 牆縫及水溝旁、污泥等著生青苔處。雌性成蟲飛翔範圍約 500 公尺,白天吸血, 每年的 6、7、8 月是成蟲最多,也是叮咬、滋擾最嚴重的時期。
二、環境管理:
- 清除住家附近潮溼處之青苔、土壤、腐植質。
- 清除住宅附近之雜草、灌木叢,拆除不必要的的棚架、竹籬、蔭棚等,減少成蟲棲息地。
- 疏濬溝渠、清除污泥及溝岸之青苔。
- 院落密植草坪或改舖水泥、石板。
三、房舍管理:
小黑蚊喜在戶外吸血,但如有機會,亦會飛入室內吸血,因此裝置紗窗、 紗門,可有效防阻之。
四、因應之道:
- 孳生範圍廣泛,無法全面防治。
- 改善社區環境,減少孳生範圍,住宅附近易生青苔處,可噴灑殺蟲劑消滅幼蟲。
- 日間戶外活動宜著長袖衣褲及抹防蚊忌避劑於手、臉等皮膚裸露處,並儘量 避免午後 2~3 時在戶外活動。
五、注意事項:
- 不可以將殺蟲劑(防蚊忌避劑例外)抹於身體或衣物,以免中毒。
- 根據美國環保署提出警告:孕婦應避免接觸殺蟲藥劑。
蚊子(熱帶家蚊、白腹叢蚊、三斑家蚊)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在台灣經常滋擾人們生活的蚊蟲還有熱帶家蚊、白腹叢蚊及三斑家蚊,前二 者孳生於污染較高之溝渠內,三斑家蚊則孳生於較清潔之水內,如水田及水塘。 熱帶家蚊和三斑家蚊喜於夜間叮咬吸血,而白腹叢蚊較喜於光線微暗時叮咬吸 血。
二、環境管理:
- 疏濬溝渠使水流暢通,清除雜草以免蚊蟲匿棲。
- 填平有積水的坑洞,水池、水田、水塘內宜放養魚類。 修剪樹木草皮。
三、房舍管理:
- 設置紗窗、紗門,睡覺時應使用蚊帳。
- 夜間若有蚊蟲滋擾,可於暗角或陰暗處放置捕蚊燈。
- 任何積水處都應加以處理,如排水、施藥或放養魚類。
四、因應之道:
可利用蚊蟲之趨光性,傍晚暫時關閉室內燈光,在室外較室內明亮下,將門 窗打開,則蚊蟲大部分會飛離室內,然後利用捕蚊燈、蚊香或噴灑殺蟲劑,來消 滅殘餘之蟲隻。
螞蟻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居家室內常見的螞蟻有小黃家蟻、黑頭慌蟻、狂蟻及爪哇大頭蟻。螞蟻是社 會性昆蟲,工蟻負責覓食,一窩螞蟻少則數百隻,多則數萬隻。一般來說螞蟻屬 於雜食性,例如麵包屑、飯粒、油脂、切開的水果、花蜜、昆蟲屍體,尤其喜? 甜食,螞蟻因為會分泌費洛蒙,一旦發現食物即互相通報,循跡向食物處聚集, 令人望而生畏。雖然蟻類在室外是清除有機廢物的益蟲,但在室內覓食活動則會 滋擾取家生活。家居蟻類一般築巢在住宅牆壁四周、庭院草坪、盆栽下方、浴室 或廚房之壁縫、地板下、廚房流理台、砧板和潮氣較大之書堆內。
二、環境管理:
- 減少雜物堆積。
- 院牆四周經常打掃保持乾爽。
三、房舍管理:
- 室內地板、牆壁之縫隙應以矽膠、樹脂糊堵塞。
- 食品妥善保存於冰箱內或密封。
- 地面保持清潔,不留食物殘屑。
- 經常檢查盆栽附近有無螞蟻群活動。
四、因應之道:
- 新購回之盆栽需詳細檢查有無蟻巢藏於盆內,如發現螞蟻則需於室外換土或 撲滅。
- 發現螞蟻在室內活動,可用糖、麵包屑等誘蟻取食,來追蹤蟻巢所在地,然 後用殺蟲劑灌入其巢內,即可徹底消滅蟻群。
白蟻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白蟻和螞蟻都是群體生活的社會性昆蟲,但生活習性及種緣關係相去很遠, 簡單的區別方法是用擴大鏡觀察牠們的胸部和腹部連接處,如果此部位是細細有「腰」的就是螞蟻,沒有「腰」的就是白蟻。 台灣地處亞熱帶及熱帶地區,白蟻為害相當普遍,台灣已知的白蟻有 14 種,
大多數種類生活在野外,按其生活特性可分為木棲型、土棲型及土木兩棲型,危 害房屋的以家白蟻和黃腳白蟻為多。
白蟻一般都孳生於陰暗、潮溼、不通風的木質家具內,牠們由蟻后、雄蟻、 兵蟻、工蟻等組成,工蟻築造隧道侵入木材、家具及書籍中蛀食為害。家白蟻一 群往往由數十萬隻個體組成,黃腳白蟻窩群較小,僅數萬隻,故家白蟻之為害常 較黃腳白蟻嚴重。
二、環境管理:
- 木造房屋在建置時需做好防範工作,如使用防腐木材、地下舖設鐵網、施用 藥劑或綱筋水泥,以隔絕白蟻入侵。
- 住屋四周勿堆置木材,建築後之殘材切勿埋入土中,宜搬離工地。
- 白蟻群飛時,可在燈光下置一肥皂水盆,以光誘法使其墜入盆中溺斃。
- 住屋外牆如發白蟻隧道,應儘速清除或斷絕水分來源,並進行防治。
三、房舍管理:
- 經常檢視書櫃,發現可疑之隧道或蟻泥時即需進行防治,以免擴大危害,使 全部書籍被蛀蝕。
- 木造家具如被侵害,應考慮更新,並徹底消滅白蟻後才可丟棄。
四、因應之道:
白蟻的防治需要特殊的器材及防治技術,還是請合格優良的除蟲公司(病媒 防治業)來處理較得當。
蟑螂
一、一般生活習性:
台灣住家常見的蟑螂有德國蟑螂、美洲蟑螂、澳洲蟑螂、棕色蟑螂、花斑蟑 螂、潛伏蟑螂、灰色蟑螂等 7 種,但以前 4 種較常見。蟑螂的身體扁平,適於縫 隙中爬行。住家蟑螂在夜間外出活動,日間藏匿於牆壁之罅隙、門框縫、家具內、 浴室的隱暗處、紙板、暖氣管線、動物房、水族箱下、地下室、電器、瓦斯桶、 流理台、排水管、糞池、垃圾堆等處。牠們到處竄行覓食,不但污染了食物,還 會傳播病原。蟑螂的生活史分成卵、若蟲及成蟲 3 期。
二、環境管理:
- 住家內外避免堆積雜物如舊家具、廢棄建材等。
- 戶外垃圾必須密封加蓋,並儘速清運。
- 經常疏通排水溝。
- 化糞池加蓋,並定期清理。
三、房舍管理:
- 除門、窗、管線不留縫隙外,若有破損處應立即修補,以免蟑螂趁機潛入。
- 牆壁及家具上之縫隙須填補,家具勿緊靠牆壁置放。
- 減少舊報紙、紙盒、紙箱等雜物之堆積。
- 廚房流理台保持清潔,出水口過濾器須經常刷洗。
- 廚餘垃圾不可倒入水溝內,應妥善包紮投入密封垃圾筒,並儘快清除。
- 抹布、毛巾用後要洗淨晾乾。
- 地面、桌椅保持清潔,不留食物殘屑。
- 食品及原料加蓋密封或存入冰箱。
- 倉庫、貯藏室保持通風乾燥。
- 流理台、浴缸、洗臉檯等出水口,於夜間不用時須加蓋或關閉。
- 各種竹簍、木箱、紙盒、家具、瓦斯桶、器物自他處移入室內時,必須詳細檢視,去除蟲卵及蟲體。
四、因應之道:
經常清理桌面下、水槽下、冰箱下、櫃子內、電器內、開關盒內等蟑螂喜藏 匿之處所。平時可施用滅蟑餌劑捕殺袑期潛入室內之蟑螂,防止其繁衍。蟑螂為 患嚴重之地區,應定期施用殘效性殺蟑劑。
五、注意事項:
- 避免將餌劑施放於潮溼處,以免因發霉而失效用。
- 噴灑殘效性殺蟲劑,宜於日間室內無人時進行,以減少不必要的接觸。
地下家蚊(Culex pipiens molestus)簡介
地下家蚊(Culex pipiens molestus)主要分佈於溫帶地區,台灣地 處熱帶、亞熱帶地區,是目前 已知地下家蚊分布最南的地方 ( 蔡,1998)。台灣早期並沒有地下家蚊發生的紀錄,1996 年連日清教授首先 發表於台灣北部發現地下家蚊,目前已證實地下家蚊確實存在(Lien et al., 1996),西部地區大型都會區如台北市、台中市及高雄市均發現地 下家蚊的分佈,另交通樞紐如中正機場、蘇澳港、基隆港等所在城市 亦發現地下家蚊族群。環保署表示,近年來由於都市化發展快速,尤 其是地下化設施的普遍,提供了地下家蚊適合的棲息場所,其族群亦 可能隨著交通工具遷徙分佈,民眾應認識其特性並妥為防範,以避免 衍生病媒問題。
地下家蚊是具有自生(autogeny)能力的蚊種,生活史約 9~14 天, 多在狹小隱密的棲所交配。不同於一般雌蚊產卵前必須吸血以提供卵 發育所需的養份,地下家蚊羽化後第一次產卵前不必吸血,不吸血時 產下的每個卵筏約有 150 個卵粒,吸血後則可產下約 200 個左右的卵 粒(蔡、陳,1997)。地下家蚊最初發現於大樓地下室的污水池、化糞池 等,而積水的地下室及工地地下層積水處,也為適合地下家蚊孳生之 處所,成蟲多隨著交通工具移動,亦可隨著大樓電梯到五樓以上的樓 層。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蔡坤憲助理教授表示,近年來由於台北市交 通建設普遍地下化,於部分捷運站已可發現地下家蚊之蹤跡。
地下家蚊不受季節變化之影響(蔡、陳,1997),冬天氣溫雖低,然 因其成蟲會棲息於大樓地下室等室內環境,因此在冬季其他蚊種數量 大幅降低時,反而凸顯它的活躍。一般蚊蟲多受光週期的影響,如白 線斑蚊在白天的活動力最旺盛、白腹叢蚊出現在傍晚、熱帶家蚊出現 在黃昏和夜晚,至於地下家蚊則大多活動於大樓地下室及黑暗的下水 道中,不受光週期的影響,不管是白天夜晚,都可能受到地下家蚊的 叮咬。
依據試驗顯示,地下家蚊具有傳染病毒性疾病的能力,因此被列 為傳播西尼羅病毒(West Nile Virus)的病媒蚊,惟台灣地區尚無相關病例。此外,地下家蚊亦可能是日本腦炎病毒的病媒蚊(Weng et al., 2000; Turell, 2006)。地下家蚊傳播病毒方式為藉由病媒蚊叮咬人體時將病毒 傳入體內。雜交試驗證實地下家蚊雌蟲與熱帶家蚊雄蟲交尾後可產下 有效卵且子代可順利繁殖,但其在自然界之影響尚是未知,但應注意熱帶家蚊及地下家蚊雜交後代是否會發生抗藥性的問題。亞培松、陶 斯松、蘇力菌以色列亞種、二福隆及百利普芬可有效防治地下家蚊幼 蟲成蟲防治多以殘效施藥於大樓地下室為之(徐,1998)。
環保署指出,杜絕地下家蚊最根本的辦法為做好環境管理,例如 改善人孔蓋之密合度以隔絕地下室污水槽中蚊蟲出入,清除不必要的 積水及地下室內儲水容器加蓋等,均可避免蚊蟲孳生。民眾如須至地 下室活動時,亦須做好個人防護,以減少被叮咬的機會。
附件下載
檔案名稱 | 檔案大小 | 下載次數 |
---|---|---|
01 老鼠.pdf | 139 KB | 2,485 |
02 蟎.pdf | 103 KB | 1,556 |
03 蠅.pdf | 125 KB | 2,721 |
04 小黑蚊.pdf | 114 KB | 1,348 |
05 蚊子.pdf | 108 KB | 5,417 |
06 螞蟻.pdf | 113 KB | 1,958 |
07 白蟻.pdf | 118 KB | 1,813 |
08 蟑螂.pdf | 126 KB | 1,806 |
09 地下家蚊.pdf | 96 KB | 1,944 |